宝宝爱我

导航栏

×

最一心向佛的皇帝:帝王故事

发表时间:2022-09-22

如果家庭关系融洽,亲子关系浓厚,可以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,感受到被关爱、被需要,那么孩子长大以后,多数都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所以亲子关系非常重要,宝宝爱我小编向您推荐《最一心向佛的皇帝:帝王故事》。

最一心向佛的皇帝:帝王故事

梁武帝萧衍:南朝梁的开国皇帝,公元502年至公元549在位。公元519年,梁武帝请钟山草堂寺的慧约长老在无碍殿为他授菩萨戒;公元526年,他第一次舍身到建康(今江苏南京)的同泰寺做寺奴。大臣们惊恐万分,最后不得不用钱把他赎回来。后来他又两次舍身到同泰寺做寺奴,最后一次他已经84岁高龄了,在寺里做寺奴长达37天之久。晚年的梁武帝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,他坚持每天只吃一顿饭,而且戒酒戒肉,只吃蔬菜,以至于腰围瘦得只剩两尺余。

延伸阅读

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皇帝:帝王故事模板


教育宝宝最重要的就是从小的培养,所以家庭关系对宝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。爸爸妈妈是宝宝的小小世界里最为重要的两个人,亲子关系的处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。那么就让宝宝爱我网小编特为您推荐"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皇帝:帝王故事模板",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爸爸妈妈。

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皇帝:帝王故事

南北朝时期,民族混战,天下分裂,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,汉族朝廷偏安江南,百姓生活困苦、民不聊生。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,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,贫民百姓将它当作乞求来生的期望和寄托,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,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,广建寺庙,重金资助,从而造成了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的兴盛局面,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。在这其中,梁朝的萧衍皇帝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,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,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,一住就是几个月,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,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,潜心研究佛法,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例独行的一个。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,最后却饿死于内宫,不禁让人惊诧万分。

萧衍(公元464─549),字叔达,小字练儿,南兰陵(今江苏常州西北)人。曾任雍州刺史,镇守襄阳,后乘齐内乱,起兵夺取帝位,建立梁朝,是为梁武帝。萧衍夺取帝位后,曾改定“百家谱”,重用士族,制九流常选,又立国学,招五馆生,不限门第立集雅馆、士林馆等。据《梁书》记载,梁武帝萧衍为了广泛纳谏,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,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(当时叫函),一个是谤木函,一个是肺石函。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,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,或者没有良才使用,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;如果是一般的百姓,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,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。萧衍还下令颁行新历《大明历》,此历由著名学者祖冲之于50年前刘宋大明年间制定,相当精密,直到此时才被颁布发行。由于萧衍的励精图治,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良好的发展。

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,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,消除种种后患之后,很快便沉溺于佛教而不能自拔。他下令广建寺庙,全民奉佛,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、大智度寺、同泰寺等,座座规模宏大,极尽壮丽,耗费无数钱财。在他的带动下,举国上下争相修造,到处都是寺院,而且他还下诏优待僧尼,出巨资资助各地僧尼研习佛法、聚众讲经。据《梁书》记载,在梁武帝的支持下,各地寺庙多达2846座,僧尼82万余人,从而造就了佛教的鼎盛时期。不仅如此,梁武帝还身体力行、率先垂范,公元527年,萧衍第舍身进入同泰寺,当了三天和尚,回宫后,下令大赦天下,并改元大通。公元529年,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,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,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,长住于寺中,自号三宝奴,并亲自主持法会,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《涅经》。朝中大臣非常惶恐,最终四处凑集了一亿万钱(古代一亿是十万,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)才将“皇帝菩萨”赎回,但梁武帝执意出家,不肯回宫,群臣无奈,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,叩请皇帝还宫理政,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,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。萧衍迷恋于佛教,就这样反复四次舍身寺院,追随佛法。

就在梁武帝萧衍沉溺于佛教不能自拔的时候,侯景之乱暴发了。候景是个已经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,曾担任过北朝东魏怀朔镇的外兵使,据《南史·侯景传》记载:侯景“少而不羁,见惮乡里。及长,骁勇有膂力,善骑射。狡猾多计,反覆难知”。后因在东魏斗争中失势而欲投靠西魏,西魏不肯收留他,他于时转而投靠南朝萧梁,梁武帝不听众人劝阻,执意接受候景来附,并授候景大将军、封河南王,并都督河南诸军事。岂料侯景一到河南,便举兵反叛,四处宣告说南梁朝廷亲信小人,朝政昏聩,又广建寺庙,不问耕织,致使百姓民生凋敝、苦不堪言,迅速招集了十万余众,一举攻破南梁都城建康(今南京)。梁武帝萧衍转眼间成为瓮中之鳖,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,不许与人接近,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,后来连粗食也不给送了,这时萧衍已经八十六岁,被困时仍然念经诵佛、斋戒不衰,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营养,便被活活饿死了,下场可谓凄惨。

这是一般流传的萧衍饿死的说法,但有人认为他并非是饿死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侯景攻破南京后,进宫面见梁武帝萧衍,“入城见武帝于太极殿,以甲士五百人自卫,带剑上殿拜谒”,萧衍神色自若,对侯景说:“卿在戎日久,无乃为劳。”让人带他到三公的座上,侯景非常惶恐,便对左右说:“吾踞鞍临敌,矢石交下,未曾怖畏,今见萧公,使人畏惧不已!”。也就是说侯景攻破皇宫见到梁武帝时非常恐惧,被梁武帝的从容自若镇住,于是便把他软禁在台城,不敢再去见他。后来侯景派王纶给萧衍上了几百粒鸡子让他吃,因此梁武帝不可能是饿死的。关于梁武帝之死,《资治通鉴》是这样记载的,“(梁武帝)疾久口苦,索蜜不得,再曰:‘荷,荷。’遂崩”。就是说梁武帝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,想要吃蜂蜜而不能,于是大喊“呵呵”数声而死。根据这段记载,萧衍是“疾久口苦”,也就是得了重病,嘴巴苦说明梁武帝并非空腹,而他想吃蜂蜜说明他并非肚子饿,而且上的鸡子有数百粒之多,就知道其他吃的东西一定都齐备。其实当时梁武帝已经八十六岁,眼见国破家亡,恶人横行,禁不住忧愤成疾,而自身又被软禁,无人搭理照料,因此病情日益恶化,最终死去,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
梁武帝到底是饿死的还是病死的,恐怕今人已经很难明察,因为时隔久远,而且当时萧衍是被软禁,身边人员稀少,关于他的行踪不可能有很准确的记载。但无论他是饿死还是病死,自身都是要负主要责任,因为他之所以死乃是由于侯景之乱,而侯景之乱则是由于他过于崇信佛教,以致朝政废弛,国库亏空,老百姓民不聊生,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。据《梁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侯景从采石渡过长江的时候,兵马总共只有八千多人,到攻破台城时却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了,也就是侯景在南朝是得到百姓的强烈拥护的。而百姓拥护侯景的原因,也正是侯景所宣扬的,萧梁沉溺佛法、僧尼泛滥,朝纲废弛、民生凋敝,虽然侯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,却在客观上迎合了百姓的要求,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,所以迅速打败了南梁的三十万兵马,让梁武帝萧衍成为阶下囚。可见梁武帝崇信佛法,并四次舍身侍佛并没有让他得到佛祖的保佑,反而落了个国破身亡的结局。

赵佶之死:画家不能当皇帝:帝王故事(经典版)


有很多证据表明,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子女长大以后的身心健康、情绪及态度行为、人生价值观念,也会影响未来成就。为了获得良好的亲子关系,推荐您阅读《赵佶之死:画家不能当皇帝:帝王故事(经典版)》。

赵佶之死:画家不能当皇帝:帝王故事

对赵佶来说,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,的确是意外收获。

父亲(宋神宗)已逝,同父异母哥哥赵煦继位(宋哲宗)。虽然这个皇帝哥哥命短,25岁便驾鹤西去,但那顶天子之冕,似乎怎么轮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。

帝政时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。如亡故皇帝无皇子,则论血缘关系亲疏,立同母弟;或以长幼为序,立年长者。而作为宋神宗第十一子的赵佶,既非嫡又非长,在通常情况下,继位的希望相当渺茫。但如果是“选举委员会”的关键人物看中了他,他的胜出机会就陡然上升,转成最大。

谁把画家推上政坛?“伯乐”名唤“向太后”,她是宋神宗的伴侣,宋哲宗的奶妈(嫡母),也相当于赵佶的后妈。这个最关键的皇帝接班人举荐者,认准赵佶是匹好马。

众所周知,赵佶并非无才,然而他的才,非政治之才,而是美术之才。一个画家去干政治家的活儿,一者要说画家缺少自知之明,二者要说伯乐有眼无珠。

提及自知之明,须知欲望与能力不是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。自己适不适合做与自己愿不愿做有时完全是两码事。这世上人,并非有了自知之明便不去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,面对着万能的“芝麻开门”皇帝宝座,即便知道自己不能胜任,一旦落到身旁,谁会避之不及呢?

不言而喻,赵佶的皇位是“捡”来的。他是个“捡漏皇帝”。接班前的赵佶,刚刚成人(18岁)。在他18年的生涯中,没留下任何“英雄出少年”的痕迹。最显眼的“成绩”就是书画作品。

赵佶的人生导师是著名书画家王诜。那是个风流倜傥的艺术家。王诜其人有三大突出之处:一是善画。二是豪侈。三是好色。王诜“不矜细行”,生活相当浪荡。他除有妾8人而外,宅第之中歌儿舞女不计其数,并不时外出寻花问柳。这样的品行对于艺术家,并不致命。然而一旦转到政治家头上,就必然坏事。

马基雅维里在《君主论》中认为:有的人得到帝位是因为运气,有的人得到帝位则全凭实力。那些全凭个人实力夺得帝位的人,在得到帝位时会很难,但在守天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了。而那些凭借运气得轻易得到帝位的人,在保守帝位时会很困难。

诚哉斯言!凭运气得到皇位的赵佶,刚开始很惬意,而后却越来越艰难……最后终于“受不住”了。

金国灭北宋,赵佶不仅成了亡国之君,而且还做了敌国的俘虏。他和儿子被金人押往北大荒,金人要求他们“穿民服,露上体,披羊裘”,堂堂中原皇帝,穿上了金人百姓的衣服,还不得不光着上身,披上羊皮。这种强加的“行为艺术”,让画家皇帝羞愧交加,一度想悬梁自尽,虽被儿子死死抱住没有死成,但不久还是忧愤成疾,“疮疾满腹”,含恨而去。

画家皇帝死后也没得安生。据《宣和遗事》记载,宋徽宗死后,没有被“厚葬”,而是被金人“废物利用”,碎尸焚之。“直至一石坑前,架尸于其旁,用茶肭及野蔓焚之。焦烂及半,复以水灭,以木杖贯其尸,曳弃坑中。”

金人把赵佶尸体扔到土坑上,架上火烧,还不是火葬,只烧一半,再用棍打烂,用水浇,然后扔进坑里。他们并没有把这个皇帝当作艺术家安葬,这种葬法唯一的用处是:可以将坑里的水做油点灯用!!

——画家皇帝被“废物利用”到了极致,受辱到死。

赵佶死前一定悔恨交加。如果他像他的师傅王诜一样专心当个画家,让德才兼备的人去当皇帝,也许能够安稳度过幸福的“艺术人生”。怎会沦落到生不如死的境地?!

光绪帝的玻璃窗:帝王故事之一


有很多证据表明,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子女长大以后的身心健康、情绪及态度行为、人生价值观念,也会影响未来成就。为了获得良好的亲子关系,推荐您阅读《光绪帝的玻璃窗:帝王故事之一》。

光绪帝的玻璃窗:帝王故事

光绪刚刚开始亲政的时候,任命内务府大臣立山为户部侍郎。这立山一直想表现一番但是苦无机会。有一天,他听太监们说皇上怕冷,就赶紧在殿门口装上了一扇玻璃窗,为光绪挡风御寒。慈禧听说这事以后勃然大怒,叫来立山厉声呵斥道:文宗晚年得了咳嗽病,也是非常的怕冷,但有大臣觐见也要出来,只是在腿上盖一件大衣,是多么能吃苦!皇上现在这么年轻体健,怎么会怕冷怕成这样?!何况祖宗体制极严,你在殿廷上装起玻璃窗,像什么样子?我看你是故意在皇上那里献媚取宠,陷皇上于不仁不义之中,真是胆大妄为!你如今已经是朝廷的重臣,不是奴才了,我不能打你,但你如此的公然违背祖制,你自己想想该当何罪?!

立山被吓得几乎昏死过去,磕头如捣蒜,涕泪泗流,求恕死罪。又赶紧将玻璃窗拆除,才算了事。

借鱼上疏:帝王故事写作范例


有研究表明,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,对于孩子长大以后的性格养成,品质培养,意志呈现,以及与人交往模式,都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为此,宝宝爱我小编推荐您阅读《借鱼上疏:帝王故事写作范例》。

借鱼上疏:帝王故事

永乐皇帝闲来无事,想到江西吉安一带游玩,传下圣旨,要吉州知府筑路修桥接驾。

刚刚考中学士的解缙得知此事,暗暗思忖:皇上每次巡游奢侈挥霍,百姓税收加重,劳役陡增,致使民不聊生。这次一定要设法劝阻皇帝,打消巡游念头,使吉州百姓免受荼毒。于是,他连夜赶写了奏折,次日上朝,面奏皇上。

皇上一见奏文,勃然大怒:“解缙,天子出游,乃施恩泽于民间,你因何阻挠?真乃狗胆包天丨”

解缙不慌不忙地说:“皇上息怒,解缙上疏,实为龙体之安所致丨皇上有所不知,吉州自古有‘吉水急水’之称,那里山高无路,唯有从水路走,水急浪大,岂不惊了圣驾。”

皇上想了想,说:“我命吉州府打造巨舟,岂有镇不住‘急水’之理!”

解缙笑道:“纵然有巨舟,却难过峡江县。江西俗话‘峡江峡江,压断手掌’,那里江窄暗礁多,莫说巨舟,就是竹排也很难通过。”说着,解缙招了招手,一位下官捧着一只盘子走来,盘中放着一条扁鱼。解缙呈上扁鱼说:“皇上请看,此鱼产于峡江,江窄,久而久之,连鱼身子也压扁了。”

皇上一看当真,就取消了游吉州的打算。

吉安一带百姓得知此事,奔走相告,都非常感激解缙。

相信《最一心向佛的皇帝:帝王故事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!“宝宝爱我网”是您了解亲子关系,学习维护亲子关系方式的必备网站,请您收藏bao25.com。同时,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最简短的幼儿故事专题,希望您能喜欢!

相关文章

更多>